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反思 | 如何看待所经历的苦难?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7月08日 08:05 |
播放

苦难,写这两个字很简单,但是经历这两个字太难。想起《活着》福贵的一生,最后只留下,一个老人、一只黄牛、一个背影。

这今天一天接到了三通电话,第一通电话的另一端,姊妹哭诉着要离婚;第二通电话的另一端,阿姨平静的告诉我她家叔叔去世了;第三通电话的另一端,弟兄因为待业半年而郁郁寡欢。三通电话,三件事情,虽然有人会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但是对于经历的当下,哪一件对于当事人而言都是痛苦万千。

我们人生中会有苦难,人生中也无法脱离苦难。我这里并没有脱离苦难的良药,但是我想说,苦难有其特定的存在意义,我们需要就是单纯的祷告主,不断地仰望等候上帝,相信祂会为我们的人生负责到底。

当我们经历苦难的时候,其实并不意味着我们犯罪,有可能我们是因为他人的罪、因为这个世界的罪而受到无理的苦待。圣经中就清楚的描述了耶稣基督受苦的经历,从出生的时候就遭遇追杀,到了传道的时候又遭遇排挤,其实这并不是因为耶稣犯了什么罪,恰恰相反,乃是因为他为了拯救罪恶中的人,心甘情愿的经历这一切。

最后甚至为我们钉死在十字架上,主他在受难前大呼出一声:“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当祂经历苦难之后非但没有产生埋怨,相反产生的是饶恕。这饶恕不是从肉体而来,而是从天上而来。而彼得、保罗、多玛等使徒们以及初代殉道者们所经历的苦难,并不是因为他们犯了什么罪,而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罪恶的世界,受到了罪恶世界无情的对待。

由此可见,我们承担苦难,并非出于我们的目的,乃是上帝有祂自己的计划。因为这样的受苦会使我们更加明白上帝的心意是什么。

上帝让万事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可以得益处。保罗同时说:“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虽然现在似乎看起来我们在苦难当中,在受苦当中去经历上帝的心意、去经历上帝的恩典。然而,经过这样一段的时间之后,我们会发现将来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在等候着我们。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信主之后就什么都好了。”甚至很多的弟兄姐妹在传福音的时候就给那些人造成一个虚假的一种想象,就是说只要信主之后,我们疾病得医治、我们贫穷得到这个富足、我们破碎的家庭得到拯救......

整个福音中只有一个重点,就是信主之后我们得永生,信主之后我们的罪得赦免,这才是福音的重点,并不是其他的一些附加的条件。今天很多时候,我们被肤浅的成功上帝学所蒙蔽,我记得之前听到某个人讲福音的时候说:“我们只要信主之后我们一定成功,不成功就一定是我们犯罪了,或者是不成功就一定是我们在上帝面前刻苦、努力不够......”。这都是因为我们对福音的不认识。

其实耶稣的生命就让我们看见,他是一个多有苦楚、常经忧患的生命。以赛亚就让我们看见耶稣是一个患难之子——生为忧患,死为荣耀。而保罗他在给罗马的信徒的书信里面诫我们要效法基督,在保罗的经历中,虽然受了很多的苦,然而他却靠着爱他的主在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因此很多属灵的前辈说“没有十字架就没有冠冕”。基督徒很多时候都想要冠冕,而不想要十字架,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没有痛苦、没有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主的经历,就无法获得真实的荣耀。

另外,一位神学家曾经说过:“受苦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他人的医治”。客观的讲我们只有受过苦才能够明白苦难的意义,才能够体贴人的软弱。

对我个人而言,我上学的时候家庭非常的困难,父亲因为病而丧失劳动能力,母亲每个月赚的钱刚好还房贷,家里的生活用“清贫”一词来形容都觉不恰当。当时,我在学校的寝室中只能单纯的仰望主,祷告上帝求他给我开出路。

转眼间,十多年的时间过去,现实环境有很多的好转,上帝也更清楚的让我明白,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中的一切话。我也更会将自己同样的经历和后面的弟兄姐妹分享,人活着并不是单单的为这个肉体、这个血肉之躯,乃是有更高层的意义上的活着,就是我们心灵向上帝活着。那这个过程使我能够体贴、体恤那些在贫穷当中的人。

同时,更加的了解明白,在那些还没有信靠主耶稣的人的生命当中,他们所经历的是更大的苦楚。因此,当上帝要我们经历患难的时候,在患难中的时候,是帮助我们成为他人的医治,是成为一个受伤的医者。

苦难是我们每个人所不愿经历的事情,但是在苦难中却存留着上帝独特的旨意和计划,我们无法改变人生的轨迹和遭遇,但是我们却能在任何环境中,靠主学习不同的功课,从而提升生命的度量。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